上車點擊車載大屏自帶的在線音頻軟件,或是用手機連藍牙打開“中讀”收聽剛剛更新的哲學課。這是在杭州一家文化創(chuàng)意公司工作的徐先生的日常。
“每天上下班通勤時間差不多有兩小時,消磨時間的最好方式就是聽音頻,上班聽有聲書或是知識課程,下班聽郭德綱、脫口秀。本來這兩小時不能看書,換一種形式獲取感興趣的知識,感覺也不算虛度。”
本報記者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類似徐先生這樣的通過在線音頻聽書聽講座的人越來越多。根據艾媒咨詢數(shù)據分析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,2021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(guī)模達6.4億人,用戶中有48.8%每日收聽時間在2小時以內,使用時長為2小時至5小時的用戶占49.9%。
在線音頻為何會吸引大量黏性很強的用戶?
一方面是音頻產品能覆蓋用戶工作通勤、做飯、跑步等日常生活的大量碎片化時間,在移動場景里更有優(yōu)勢,受運動的影響比較小。另一方面,相較于耳腦眼的并用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單一的娛樂消費方式,單聽或者單看,特別是一天對著電腦之后,讓眼睛休息一下,用耳朵代替,正在成為一種閱讀習慣。
相對于直觀呈現(xiàn)的視頻,音頻和閱讀有類似之處,給人留下的聯(lián)想空間更大,可以充分發(fā)揮人的想象力。
隨著用戶數(shù)量增加,內容要求也隨之增加。未來,究竟怎樣的作品才會帶給我們更“悅耳”的生活,也讓我們能夠更便捷地通過“聽書”這一手段得到自我提升呢?
用戶需要一份“私人定制”
在線音頻平臺荔枝集團發(fā)布了《有你在我“聲”邊·中國青年2021互聯(lián)網音頻收聽報告》,報告顯示,“Z世代”人群是互聯(lián)網音頻用戶的主力軍,九成用戶為90后、00后年輕人,情感和聲音戀人相關內容最受歡迎,疫情之下文學、語言學習成為青年人新寵。
值得一提的是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聲音的陪伴來放松自己,而互聯(lián)網音頻平臺的崛起,也讓失眠患者收聽的音頻內容除了音樂外,有了更多的選擇。2021年開始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把音頻當成入睡小助手,不光是在線高峰時間是在21時,其次是24時,最愛搜索的關鍵詞也是“治療失眠”。
戴上耳機,讓播講人的聲音流淌;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,獨享一方安靜天地……在線音頻平臺圍繞“聲音”提供豐富的內容服務,如音樂、電臺、有聲書、廣播劇等,促使內容種類朝多元化、精細化發(fā)展,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,能夠給年輕用戶提供更私人化的空間。
艾媒咨詢數(shù)據顯示,受訪在線音頻用戶對知識科普類型內容的收聽偏好度處于較高水平,偏好收聽知識學習、資訊內容、科教文化內容的用戶占比分別達到35.1%、30.5%及26.7%。
從記者回收的在線問卷調查看,每個人對于有聲內容的需求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性,比如親子、科普、文學作品精讀、經濟哲學、娛樂……
這樣的指向性也讓他們會有“路徑依賴”,更依賴那些能夠提供精準垂直服務的平臺,比如“得到”就專供知識付費,“酷我暢聽”則主打廣播劇,“荔枝”則專注音頻社交。
利用自身特色,吸引有相似需求的用戶聚集,打造“小而美”的平臺,能夠更好地提升個性化、場景化服務,形成獨家、具有差異化和富有平臺特色的產品,才能吸引更多黏性高的忠實用戶。
優(yōu)質內容產出讓聽書更“值得聽”
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去年發(fā)布的第18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,成年國民有聲閱讀規(guī)模持續(xù)擴大,中國31.6%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。
“聽書熱”的興起,是閱讀時代化變遷的產物。從最早的紙質閱讀到電子化閱讀,再從網絡閱讀、移動端閱讀到“耳朵”閱讀。盡管介質在改變,但核心還是不變的,就是優(yōu)質內容。
近幾年在短視頻平臺上,曾流行過一些類似于“x分鐘讀完一本書”“x分鐘看完一本電影”的內容,這種類似梗概式的內容被不少用戶所吐槽,認為如此再創(chuàng)作對于作品本身來說是一種折損和消耗。
快餐式的閱讀方式,不光在傳統(tǒng)媒介會被很快淘汰,在新興媒介中也同樣如此。真正愿意讀書的人,大多會選擇經過精心編輯制作的有聲書作品。
“相較于落在平面上的文字形式,音頻的聽書方式,加入了主播人的聲音和音效帶入,更為豐富立體,引人入勝。”這是一位受調查者的留言。也是大量用戶對于有聲音頻的要求——元素更豐富,更有身臨其境之感。
各聽書平臺的內容豐富度似乎不成問題。人文歷史、網文小說、暢銷書搶先聽、童書……應有盡有。但是如何在海量內容之外,凸顯優(yōu)質內容,將成為吸引讀者用戶的競爭力所在。
調查顯示有51.3%的中國受訪有聲書用戶表示平臺有聲書數(shù)量是其進行平臺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;其次為平臺是否收錄喜愛作者書刊,將收錄情況作為有聲書閱讀平臺選擇主要考慮因素的用戶占45.5%。也就是說,“在線有聲書平臺競爭關鍵在于內容,內容豐富度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平臺競爭力”。
隨著AI語音技術的提高,已經可以很大程度模仿真人閱讀習慣,很多場景下已經可以取代傳統(tǒng)的有聲書主播。大浪淘沙,優(yōu)質的作品一定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,優(yōu)質的有聲書還會帶動紙質書的銷售。
4月19日,2022年喜馬拉雅4·23聽書節(jié)全面開啟,將多本精品書籍的有聲書和紙質書同時上線,比如莫言新書《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》、東野圭吾最新推理力作《透明的螺旋》。
其中,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作《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》由莫言親自選編的18篇民間精怪故事和奇人奇事組成。由著名配音演播藝術家、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王明軍演播,聲音里延續(xù)了莫言充滿想象力的語言風格。莫言則用三個詞評價這部作品的有聲版,即“繪聲繪色、身臨其境、思緒萬千”。
有聲閱讀的強勢發(fā)展,依賴的是信息技術、移動互聯(lián)網技術等方面的新突破,本質而言是技術創(chuàng)新基礎之上的文化傳播新方式和文化創(chuàng)意新表達。它的發(fā)展關鍵,仍然要落腳于平臺提供的優(yōu)質內容。
內容為王,優(yōu)質內容才能帶來真實的用戶和真金白銀,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流量密碼。(首席記者 張磊 焦俊)